# 概念

  • 血清总胆红素浓度升高,致皮肤、黏膜、巩膜黄染称为黄疸。
  • 正常:总胆红素在 3.4~17.1μmol/L
  • 特殊:浓度升高,但无黄疸出现,叫隐性黄疸
  • 分类:溶血性、肝细胞性、胆汁淤积性
缩写全称
TB总胆红素
CB结合胆红素、直接胆红素
UCB非结合胆红素、间接胆红素
ALT谷丙转氨酶
AST谷草转氨酶
ALP碱性磷酸酶
GGT谷氨酰转移酶
TP总蛋白
ALB白蛋白

# 辅助检查

红细胞死亡后,被巨噬细胞吞噬,提取血红蛋白成间接胆红素(非结合胆红素),间胆有毒至肝脏处理,与葡萄糖醛酸结合为水溶性的直接胆红素(结合胆红素),可以通过胆道 “直接” 排到肠道,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转变为尿胆原,大部分转变为粪胆原(黄色)随大便排出,另一部分重吸收,通过门静脉,至肾脏转为尿胆素,随尿液排出(黄色)。

非结合胆红素不溶于水,不能通过肾小球滤过膜;结合胆红素可溶于水,可以 “直接” 通过滤过膜,即尿胆红素。通常血中结合胆红素很少,尿胆红素为阴性。当结合胆红素增多时,尿胆红素阳性。

溶血性黄疸
红细胞大量破坏

肝细胞性黄疸

胆汁淤积性黄疸
胆道梗阻排泄障碍

间接胆红素
直接胆红素
尿胆原陶土样大便
尿胆红素

溶间 梗直 肝全
尿胆原只有一个情况下为阴性:梗阻性黄疸
尿胆红素只有一个情况下为阴性:溶血性黄疸
此外,胆固醇也通过胆道排出,梗阻性黄疸血胆固醇增高。

检查项目溶血性肝细胞性胆汁淤积性
TB增加增加增加
CB轻度增加中度增加明显增加
CB/TB<0.2>0.2<0.5>0.5
尿胆红素阴性阳性强阳性
尿胆原增加轻度增加减少或消失
血红蛋白尿可阳性阳性阴性
ALT、AST正常明显升高可升高
ALP正常升高升高明显
GGT正常升高明显升高
PT正常延长延长
对维生素 K 反应
胆固醇正常轻度增加或降低 明显增加

血浆蛋白

正常

白蛋白降低
球蛋白升高

正常

抗线粒体抗体阴性可阳性可阳性

# 伴随症状

  1. 伴发热
    见于急性胆管炎、肝脓肿、钩体病 感染性疾病

  2. 伴上腹剧烈疼痛
    见于胆道结石 结石堵塞细小的胆管,产生绞痛,进一步可引起胆管炎
    肝脓肿 脓肿扩大,不断刺激肝被膜
    胆道蛔虫症症状 09 腹痛

  3. 伴肝大
    见于病毒性肝炎、急性胆道感染

  4. 伴胆囊肿大
    见于胆总管有梗阻,常见于胰头癌、壶腹癌、胆总管癌等

    人类胆总管走行至十二指肠降部后内侧壁,在壁内与胰管汇合成一略膨大的共同管道称为肝胰壶腹,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,此处的括约肌由三部分组成:胆总管括约肌、胰管括约肌、壶腹部括约肌。三者共同构成 Oddis 括约肌,又称肝胰壶腹括约肌,具有控制胆汁和胰液排放的作用。

    进食时,尤其是高蛋白食物时,在神经体液调节影响下,Oddis 括约肌松弛,胆汁和胰液流入十二指肠;不进食时 Oddis 括约肌收缩,关闭其围绕的管道。

    堵塞胆总管,使胆汁无法通过 Oddis 括约肌(十二指肠乳头)排入肠道,而不断瘀积于胆囊,出现黄疸进行性加深,胆囊显著肿大,因为没有炎症,表现为无痛性的胆囊增大,称为库瓦西耶征阳性,又称无痛性胆囊增大征阳性。

  5. 伴脾大
    见于病毒性肝炎、钩端螺旋体病、败血症、疟疾,肝硬化、溶血性贫血及淋巴瘤等,无特异性考得少

  6. 伴消化道出血
    见于肝硬化、重症肝炎、壶腹癌

  7. 伴腹水
    见于重症肝炎、肝硬化失代偿期、肝癌等

# 练习题

  1. 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的黄疸产生的机制主要是

    • 胆红素排泄障碍
    • 胆红素结合障碍
    • 胆红素摄取障碍
    • 胆红素来源过多
    • 胆红素肾脏排泄障碍

    结合胆红素,即直接胆红素,如果不能 “直接” 通过胆道排入肠道,则可导致血中指标升高,故选 A。

  2. 下列哪种疾病可引起胆汁淤积性黄疸

    • 中毒性肝炎
    • 病毒性肝炎
    • 钩端螺旋体病
    • 毛细胆管型病毒性肝炎
    •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

    胆汁淤积性黄疸,即梗阻性黄疸,引起胆道 / 胆管梗阻的疾病为 D。